在前文中提到的后唐庄宗遭遇邺都兵变时,庄宗的嫡长子魏王李继岌未能及时调集灭蜀的大军回救,导致了庄宗在兴教门之变中丧命。李继岌绝望自尽,最终皇位落入了变兵头目李嗣源之手。实际上,李继岌并非不愿回救父皇,而是被某些关键人物拖住了。而这一拖延,源于三年前,甚至一年前,还被视为庄宗最为感激的人。没有他当时的雪中送炭,后唐自诩唐朝继承者的局面恐怕早已沦为一场笑话。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康延孝。康延孝,代北人,原本在并州河东军效力,后来因故潜逃并加入后梁。他从队长做起,逐渐升职为部校,直到后梁末帝年间,凭借一系列军功在后梁内部声名显赫。虽然后来历史未能明确他是否沾染过故乡之血,但这已经不再是问题。
当康延孝带着他手中的秘密文件出现时,这一切历史背景变得不再重要。庄宗随即赐予他锦袍玉带,任命他为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使、检校司空,领博州刺史。在后梁灭亡后,康延孝被授予检校太保,担任郑州防御使,并赐姓李,改名为绍琛。接着他又被任命为陕州保义军节度使。
展开剩余76%很快,庄宗意识到,虽然后梁在一场突袭中迅速灭亡,后梁的势力仍然庞大,迫切需要慢慢消化吸收。于是,他决定将部分后梁的残余力量投入到灭蜀战场,而李绍琛显然也被纳入其中。
这场战争的名义上总指挥是李继岌。作为未来的帝王,李继岌若能年轻时就彻底击败敌国,继位后必定无人敢言不服。然而,实际的指挥权却落在了权臣郭崇韬手中,作为一位拥有巨大权力的人,郭崇韬也需要通过这场战争再立新功,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本。
李绍琛被任命为蕃汉马步军都排陈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携带着大军先行,作为先锋,他和李严一同率军向前推进。前线战局进展顺利,李绍琛的先锋部队迅速攻占了前蜀的威武城,迫使其投降。威武城的指挥使及其他一些高官在面对唐军的强大压力下纷纷选择投降。但李绍琛对这些投降的将领并未手下留情,因为他认为他们最初并无降意,于是下令将其处决。
随后,李绍琛掠夺了大量粮草,并故意放走了数万败兵,继续加速行进。最终,他来到了秦州。郭崇韬指派李绍琛与李严联合发出檄文,劝说前蜀凤州节度使王承捷投降。果然,当大军赶到凤州时,王承捷最终放弃抵抗,投降唐朝,士兵和军储都被唐军收缴。
随着战局的推进,李绍琛的部队接连攻占了多个关键城市,甚至在利州前线,前蜀的王衍因恐惧而逃往成都。李绍琛没有任何放松的意思,他坚信要保持猛烈的攻势,绝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因此,他带领骑兵渡河继续进军,虽然途中遭遇了重大损失,但他的决心并未动摇。
尽管一路顺风顺水,李绍琛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相反,他意识到必须加速推进,绝不能让敌人有任何反扑的机会。为此,唐军骑兵快速渡河,尽管代价不小,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不过,李绍琛在进军过程中的谨慎并没有换来他期望的荣誉。在接下来的政治博弈中,他发现自己的位置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稳固。即便他在灭梁和灭蜀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却在后唐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发现自己并不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受到重视,反而被郭崇韬和其他权臣冷落。
特别是在战后,李绍琛对郭崇韬逐渐产生了不满。他多次公开批评郭崇韬,甚至威胁要用军法处理郭崇韬,结果被后者通过一系列巧妙手段打压,最后将他的亲信董璋任命为新的东川节度使,这使得李绍琛愤怒不已。
然而,权力的游戏并未因这些争斗而停歇。郭崇韬因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被卷入了政治风暴,而李继岌的母亲刘皇后也因过度担忧郭崇韬可能有割据蜀地的意图,决定采取极端手段,要求杀掉郭崇韬。尽管李继岌最初并未立即执行,但最终在各种压力下,郭崇韬还是被清除出局。
随着郭崇韬的死亡,李绍琛终于感到了自己获得了一个重大的机会,然而,这一切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简单。朝廷内部的动荡,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